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2022-09-15 19:15 杨斐 审核人:张应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和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立足临沧、面向云南,培养能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高尚的师德品格、浓厚的幼儿教育情怀、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过硬的综合保教实践技能、良好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能力、融合教育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保育教育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毕业生入职后5年左右,预期达到以下发展目标:
目标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边疆民族教育情怀;坚持立德树人,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坚持融合教育理念,尊重幼儿、关爱幼儿,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目标2:具有扎实的保教知识,具备人文、科学、艺术和相关学科素养;熟练掌握幼儿发展知识、保育教育知识和融合教育知识;能熟练整合和运用各领域知识;科学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创设环境,熟练设计、组织与评价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目标3:具备较强的保教能力和幼儿园班级管理能力,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技能;能够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掌握融合教育和综合育人的方法,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协同育人,促进不同幼儿全面发展。
目标4:坚持反思性实践和终身学习,掌握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新动态,不断反思和改进保育和教育实践及管理问题;秉持学习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参加学习共同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成为幼儿园骨干教师。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在毕业时应达到以下能力要求:
(一)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上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1理想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有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的职业理想,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幼儿教师。
1.2依法执教: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教;在教育实践中履行应尽义务,维护幼儿与自身的合法权益;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与要求,遵守《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能初步分析教育实践中的相关道德规范问题。
1.3立德树人:秉持“立德修身,笃学尚行”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掌握立德树人的途径与方法,能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教育情怀】理解幼儿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和意义,愿意从事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和保教观,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2.1职业认同:领会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意义,扎根边疆,乐于从教;明确幼儿教师的作用,有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2.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关爱特殊儿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能够尊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权利及个体差异,对幼儿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对工作耐心和细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二)学会教学
3.【保教知识】具有优秀人文底蕴、科学和艺术素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掌握科学照料幼儿和安排一日生活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了解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学科基本知识;掌握融合教育知识和幼儿保育与教育的基本方法、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整合。
3.1科学人文素养:具备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需的艺术素养和教育实践所需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
3.2幼儿发展知识:掌握教育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熟悉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适宜的对策;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
3.3保育教育知识: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掌握融合教育知识及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掌握幼儿园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之间的联系,能够初步整合知识并运用于社会实践和幼儿生活中。
4.【保教能力】能够正确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及内涵,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综合运用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及融合教育方法,科学规划与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科学创设环境、支持与指导幼儿游戏活动、合理计划和实施幼儿教育活动;掌握与幼儿谈话、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以及幼儿园活动评价的方法,能够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发展。
4.1观察解读幼儿: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了解幼儿,记录分析和评价幼儿的发展特点、水平、优势领域、兴趣和需求。
4.2开展保教活动:根据特定区域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求,综合运用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及融合教育方法,科学创设和利用环境,合理规划和组织一日生活、支持和引导幼儿游戏、计划和实施教育活动,客观评价保教活动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学会育人
5.【班级管理】理解幼儿园班级的特点,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途径与方法,能够依据幼儿特点来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班级空间、合理利用时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班级环境;能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和谐的师幼、同伴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人师表,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
5.1班级管理知识:理解边疆民族地区幼儿园班级的特点,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班级空间规划、班级常规管理等工作要点和不同年龄班级的管理重点。
5.2班级管理体验:在教育实践中,能建立班级秩序和规则,能合理规划时间和空间,建立良好幼儿园班级环境;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科学设置有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关注幼儿心理健康,营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班级氛围,让幼儿感到安全、愉悦。具有教书育人意识,为人师表、以身示范、言传身教。
6.【综合育人】树立幼儿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重视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认同活动育人的功能和环境育人的价值,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育人价值;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具备融合教育技能,能够合理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等相关资源,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实现全面育人。
6.1育人意识:树立幼儿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规律和个性特征,重视幼儿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认同活动育人的功能和融合育人的价值,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6.2协同育人:掌握活动育人的方法和策略,能基于幼儿身心特点合理设计育人目标、活动主题和内容,能够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利用融合教育技能,有意识地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结合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亲社会行为。
(四)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能够适应新时代和教育发展要求,制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7.1发展规划:了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能结合时代与教育发展需求,制定适宜的自我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开展自主学习。
7.2反思实践: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保教活动开展自我诊断,提出改进方案。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的基本技能、方法,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具备良好人际关系,能在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中与他人相互配合完成团队任务。
8.1沟通合作意识: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独特和价值,具有相互学习、支持协作、共建共享的学习品质;愿意参与和组织集体活动,在课内外学习中表现出团队协作精神。
8.2沟通合作体验:掌握基本的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与民族地区幼儿(含特殊幼儿)、同学、家长、社区进行有效沟通、共情协商,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